东山关帝庙上的对联让台湾乡亲记挂了数百年
“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尝,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副由明末大儒、漳州人士黄道周所撰写的对联,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关帝文化产业园广场上的东山关帝庙里。这座历经600多年历史的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位于福建的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庙因其独特的历史与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台湾及海外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确定它这一地位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这副对联。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乡亲来到东山关帝庙,当看到黄道周为关帝撰写的长联真迹时,感叹道,台湾诸多关帝庙都悬挂此楹联,但不知出于何时何地何人所撰,现在这谜可解开了,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消息传出,台湾信众来东山关帝庙参拜更是络绎不绝。
关公,作为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其所蕴含的品德为后世所景仰。随着历史的演变,关公不仅成为了道教神明,也成为儒教、佛教的神祇。儒教尊他为“文衡圣帝”,佛教则尊他为“护法伽蓝”。在台湾,供奉关公极为普遍,主神供奉关公的庙宇就有300多座,关公的信仰可谓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关公信仰始终慰藉着台湾民众心灵,是很多民众的精神依靠。
在岛内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供奉关公的场景并不鲜见。曾经有一部台湾电影讲述过这么一个细节,警察得到消息要立即出动执行抓捕任务,出发前拜关公,而其抓捕对象也在出门前拜关公求保佑。更有意思的是,与福建广东的很多民众一样,在台湾也流行让自己年幼的孩子过继给关公的习俗,客家人的说法是“卖给关老爷来带大”,闽南人则称之为“当契子”。有岛内知名企业家承认是关公的“契子”,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东山关帝庙航拍
台湾社会如此深厚的关公信仰,与其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早期渡海的闽粤先民面对生存的压力,需要祈求神明庇佑,关公作为原乡的信仰,自然随着先民的脚步扎根台湾。同时,清政府对关公的极力尊崇,封其为“武圣”,并奖励兴建关公庙,无疑推动了关公信仰的传播与深入。另外,“武圣”关公代表信、义、勇,也符合台湾社会对抗外来殖民者,团结一致求生存的需求。关公信仰在台湾岛内长成参天大树也就不难理解了。以忠义仁勇著称的关圣帝君,无疑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福建东山关帝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关帝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山关帝庙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关帝文化在东山岛沉淀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也让两岸同胞的交流联结更为紧密。
△东山岛
1995年1月,东山关帝金身乘坐台湾基隆“源丰11号”渔船顺利抵达基隆港,开启了两岸隔绝46年大陆神像赴台之先河。2016年10月,一场以“千秋关帝·万世圣源”为主题的东山关帝金身首次环台巡安,东山关帝金身经澎湖入高雄,环岛绕境巡安祈福活动由南向西往北绕东,历时77天,行程1500多公里。而从1992年开始,每年6月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都会如期举行。其突出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体现了“人同根”、“神同源”的和谐理念,而备受海峡两岸同胞的关注。有台湾乡亲深情地表示,“我们渡海返乡,寻根谒祖,共襄盛举,必将进一步弘扬关帝文化,增进两岸人民的友谊,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愿望。”
一座关帝庙,悠悠两岸情。东山关帝庙,穿越时空,联通古今,是历史的馈赠。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述说历史,见证乡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两岸同胞共同来保护好、传承好。
来 源|看台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