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印象
高雄、南投、云林、台中、台北,由南往北一路前行;垦丁、英国打狗领事馆、日月潭、中台禅寺、野柳、九份、渔人码头,风景不断变幻……10月24日,江南都市报十佳员工旅行团顺利返回南昌,9天的行程里在宝岛台湾留下了点滴美好回忆。
文/王枚显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拍打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前。
窗外,缓缓流淌的江面上,沙船如梭,有如在古老的航道,诉说着它那一日千年的阳光和灿烂;让人唤起海那边淡水、打狗一座座码头,渔舟唱晚的记忆。
就这样,打开旅程里的影像,关于台湾的印记.在阳光里。随着香烟袅袅在脑际渐次弥漫开来。
海边的那些小镇
夜下的西门町,豆蔻女子如烟似雾,飘渺中即使不施粉黛也让人心猿意马。
长长的忠孝路,商贾如云,五步一店皆为SHOPINGMAIL,满目琳琅令人缭乱。
虽是繁华,但台湾的城市给人却更多的是繁芜过后的落没。除了101摩天大楼,整个城市映入眼际更多的是斑驳老厦。一排排、一座座,犹如逝去容颜的贵妇,虽然高大但已经老去。比起海西岸的大小城市尽是工地,截然少了生机和活力。
相比大城市,台湾海风渔味的小镇更让人钟情,给人阳光下暖暖的惬意。
车行垦丁的路上,放眼望去,公路的两旁或是布满凤梨、甘蔗、木瓜、槟榔树的碧绿田地、山坡;或是惊涛拍岸开阔雄浑的海岸,依傍着高大伟岸连绵起伏的山脉。
行走在台东的旅程里,一座座民居小镇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的简易二层建筑和闲适却不懒散的居民,虽然有些朴素,但目之所及,各式奶茶、琳琅小吃,让人想起《头文字D》里周杰伦演绎的那个小镇,无一不蕴涵着蓬勃的生机和惬意的生活情趣。
很多陆客窃窃私语:“台湾比大陆落后了!”导游说,二十多年前的一场经济危机,让台湾经济多年式微。但相比台湾经济的不景气,更让人产生敬佩的是台湾文化。
台湾街头书店林立。或站或坐,店里满满的都是静静的看客。架上一排排一行行美丽的书本……走过去用手触摸着那些或精美或古典的扉页,就算外面是雨的世界,同根同文的书和书之间衍生出来都是温暖而舒适,心里那份远离大陆的异域感觉由此荡然无存,烟消云散。
走在台湾的街头,一个个地名熟悉又陌生。忠孝东路、渔人码头……会让你想起童安格、伍佰;更会让你想起三毛,那个率真美丽的女子,想念她文章中隐隐的生命气息,想念她对人性对人生的乐观和希冀,年少时候的我们,也做过像她那样行走天涯的梦,然后,醒来阳光的微笑。
台湾满街都是“五都选举”广告,无论是台北、高雄,还是埔里、三峡等小镇;台湾电视百个频道纷繁多彩,但时事节目里,满是政客纷杂的争斗和喧嚣。
但相比台湾政治的眼花缭乱,台湾的文明、环保、热情和感恩更让人油然生出一份敬重和感慨。
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但很少看到闯红灯,路面秩序井然,鲜有大陆很多城市的交通无序;台湾满是禁烟提示,只要见到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台湾垃圾不落地,即使是乡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显得干净整洁。
台湾人说话很柔软和长长的拖音,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也会变得怒气全无。在台湾,你更能听到很多导游、司机说出这样的感激话: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经济异常萧条,如果不是大陆游客,我们很多人还失业着呢……应该感谢你们!
时序从末秋到初冬,从台湾归来也已经有些时日。
阿里山的神木、日月潭的碧波、垦丁浩淼无际的大海……已深深地烙印在脑际;
而台湾的小镇、台湾的文化、台湾人的文明和热情,一个个关于海那边的印记,更像这初冬的阳光,穿过窗棂,拍打在从鲶鱼肆虐的海那边归来的路上,拍打在海这边的心里,暖暖的。
文/金路遥
去台湾前,台湾是个遥远却又令我遐想的地域名词。对每个“80后”而言,记忆中会有小学语文课本的那一篇《日月潭》,那是宝岛台湾第一次闯入印象。而就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之间,属于中国的宝岛,和内地只隔着浅浅的海峡,却很长时间以来“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相见不如怀念。因此,心中遐想的台湾,像远观一幅油画,生疏而神秘。
经厦门转道金门,再飞赴高雄,之后一路向北直至抵达台北,近10天的旅途或走马观花或细细品味,穿梭于陌生的环境中却总能寻觅到亲切感,兴许“本是同根生”总会情意相通。途中,不时在视线中浮沉的海水,注满了我人生第一次看海经历,那紧随海水奔腾、紧随我们身后的台风,也让行程显得跌宕起伏。回头看游在台湾,忘不了海水,忘不了台风,忘不了海边手指排浪的豪迈、风中凌乱的发型和笑脸。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18年过去了,当年张雨生高唱的《大海》至今依然长盛不衰;KTV里,也总会回荡着“写信告诉我今天海是什么颜色……”那是张惠妹的《听海》。唱海的流行歌曲听多了,自然而然凝成一种大海情结。从小在丘陵地带长大的我,看得到天多高但不知海多远。年少轻狂时,大海一度是豪迈、狂放、不羁的代名词,心向往之,可惜一直无缘相见。
这次去台湾,还在从南昌到厦门的火车上,就幻想那一大片蓝色海洋,幻想海水翻滚出我的青春记忆。10月16日中午,从厦门登上开往金门的海轮,幻想照进现实,正式开始了与大海的一番亲近之旅。也许是海岸临近厦门城,稠密的建筑物抹掉了大海无涯的感觉,我登上海轮后注视大海,注视这平生第一眼看到的海水,竟没有当初预想中的兴奋。一直以为,大海就是无垠的,四面看不到边,遥远得恍如隔世。而身处这片大海,能清楚地看到岸边风情,总觉得意境缺失。
海轮距金门渐近,大海变得更宽,一直延伸到天际,心中海的意象才逐渐清晰。可惜留给自己看潮来潮去、海天无际的时间太短,海轮就靠岸了。
不过,和大海约会的机会还有很多。感觉最好的,是在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国家公园。垦丁被称为是台湾的“天涯海角”。导游介绍,据说清同治时,从大陆来了一批壮丁到此开垦,这里便被后人称为垦丁。其东临太平洋,西靠台湾海峡,南望巴士海峡,长着两只“鼻子”:猫鼻头公园和鹅銮鼻公园。在猫鼻头公园,看着犹如百褶裙的海岸线,看着成片的珊瑚礁,看着海水在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之间恣意穿行,思绪也跟着起伏。大海,果真如此壮观,果真叫人心潮澎湃!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没错,天真无邪的小学时代,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日月潭》。
有人说,旅游是从一个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另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也有人说旅游是一个神话破灭的过程,因为从书上、画中看到的美丽风景一旦变为实景,很容易形成落差。很不幸,平静如镜的日月潭给了我瀑布般的落差。去台湾前,因小学课文牵引而来的情愫,这是我最神往的景点。但亲眼所见,没发现“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潭水碧绿,潭深不可及,却似乎与柘林湖差不多。遗憾哪,从小就被这潭吊足了胃口,却体味不了惊艳。
离开日月潭回到大巴,突然想起王力宏的那首《心中的日月》,似乎最适合我的心境:你是心中的日月落在这里/旅程的前后多余只为遇到你/多么想幻化成为你脚下的泥/此刻的无人山谷仿佛听见说爱你。
日月潭,我心中的日月,可惜你只在心中,不能勾住我眼眸。
结束台湾之行回到南昌,我立即把QQ个性签名改成了“台湾游的一大收获,是在台中的中台禅寺听到了动人心弦的哲思”,可见游中台禅寺在我心中的份量。如果说,台湾游行程中多次“遇见”大海给了我感官上的刺激,那么中台禅寺则让我在精神层面上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洗礼。
中台禅寺位于台中南投县埔里镇,与日月潭邻近,车程半小时。离开日月潭后,我们前往中台禅寺。车子进入停车场,跃入眼帘的,是一处耸入云端、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落。禅寺的主体建筑是一栋大楼,仿若金字塔,又似西式现代城堡。临门而立,不禁为眼前这个糅合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方的建筑群落所折服。塔,又似西式现代城堡。临门而立,不禁为眼前这个糅合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方的建筑群落所折服。
沿斜坡拾级而上,到了整个寺庙的正前方,正对着的是三个大门。从中门进入寺庙,但见墙壁和地板都用大理石铺设,前厅供奉着弥勒佛金身塑像,与别的笑佛相同,这尊笑佛也是循“慈颜善笑、大肚能容”的意境布设,但又有奇特之处:一般造型皆将布袋置于肩上,而这尊笑佛则把布袋踏在脚下,给人“放下包袱、无牵无挂”之感。
“烦恼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意味着拿不起。”对弥勒佛脚踩代表烦恼的布袋,热心引领我们的居士如是注解。时至今日,这不足20个字,我仍无法参透,但我知道它藏着大道理。
整个中台禅寺,无论是佛殿还是禅堂,都清雅敞亮,美轮美奂,没有普通寺庙那种香烟缭绕、嘈杂拥塞的感觉。禅寺不设香案,不点香火,佛像前敬献的是鲜花睡莲,完全符合如今大力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这样的礼佛方式着实值得推广。
高雄、南投、云林、台中、台北,由南往北一路前行;垦丁、英国打狗领事馆、日月潭、中台禅寺、野柳、九份、渔人码头,风景不断变幻……按照原定的行程,10月22日江南都市报十佳员工旅行团将回程。但是,台风不仅吹乱了我们的发型,还吹乱了我们的计划。22日上午由台北飞金门的航班取消,几经辗转,改为23日晚上。
也许,是最后一站台北舍不得我们过早告别,这样一句话,说起来又有些酸楚。对于因台风“鲇鱼”在苏花公路上遭受厄运,至今仍不知葬身何处的20多名同胞而言,他们肯定不希望以这样惨痛的方式留在台湾。相比而言,我们是幸运的。在台湾选择的是西线游,不需要经过苏花公路,老天似乎有意眷顾,当我们在台湾南部和中部时,台风影响台湾北部,当我们来到台北快要结束行程,台风才尾随而至。
这场台风,让我们意料之外地在台北多待了2天,也让我记住了台北。
不再相见的,是恰似淡水河的淡水一样流逝的青春时光,可以再见的,却是台北以及整个台湾。当我将旅途中期待、疲倦、失落、兴奋的心情一一平复,我清楚地告诉自己,台湾还值得再去。因为,那里有碧蓝的海水,有净化心灵的禅寺,有分立淡水河两侧的繁华与怀旧,有满街陌生而又亲切的繁体字,有24小时营业温暖夜归人的7-Eleven便利店,有成群的“头盔骑手”传递出文明气息,还有一位胖导游。
最后,感谢台湾游中一路伴随我们的林导,你胖乎乎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你一路上的喋喋不休犹在耳畔,感谢你的敬业,感谢你看到我没在指定购物点买东西也不给我脸色看,感谢你让我相信,我们可以再见,正如我相信可以再见台湾。
中台禅寺:江西禅宗文化与宝岛结缘
文/王平
台湾一行,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宝岛的美味水果,美丽的海滩风光,台北101大厦等现代化建筑,以及复杂多变的海洋性气候以外,其实最让笔者感觉震撼的,还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中台禅寺。
台湾规模最大、最现代化、最气派的佛教庙宇中台禅寺,是台湾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该寺拥有百万信徒,在台湾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号称东南亚最大的禅宗道场。
人们常用“香火鼎盛”来形容一座寺庙的香客云集。但号称台湾十景之一,在台湾佛教界最富盛名的中台禅寺,却是一座“不见香火也鼎盛”的寺庙。
整栋寺庙几乎看不到香炉,也见不到传统寺庙中供人跪拜的拜垫。笔者依稀记得只在禅寺万佛殿见到了一炷香。
这座号称现代化、科学化的寺庙,没有香烟缭绕的情景,也看不到传统寺庙那种人人手执燃香的景象。为避免香火对空气和建筑造成损坏,中台禅寺不允许上香,游客可用一些鲜花之类供佛,供佛的鲜花盛在小瓷碟里,因而显得格外的清雅别致。
如果游客要表达对于佛祖的敬意,不需要跪拜燃香,寺庙的法师会告诉你只需“心中点起一根香”,体现了禅宗“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平等”的哲学思想。
整栋寺庙形式上更像一座大教堂,向世人阐述着禅宗的博大精深。
赣台一家,血脉相连,由中台禅寺可见一斑。
这座在台湾最富盛名的禅寺,其创始人、寺庙主持惟觉老和尚,就是我们江西永修云居山真如禅寺虚云老和尚的再传弟子。
赣鄱大地,钟灵毓秀,佛教禅宗东土始祖达摩所说的“一花开五叶”,日后全部印证于江西,江西可谓禅意深致之地。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与江西均有极深渊源。
禅宗文化由六祖慧能开创“纯粹中国化佛教”历程,慧能下开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二系,揭开了江西禅宗文化的序幕。怀让下传马祖道一,行思下传石头希迁。被誉为“江西马大师”的马祖道一,唐朝时期就在今天的南昌佑民寺(古称钟陵开元寺)大开禅门,最终开创了洪州禅系。佛教”历程,慧能下开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二系,揭开了江西禅宗文化的序幕。怀让下传马祖道一,行思下传石头希迁。被誉为“江西马大师”的马祖道一,唐朝时期就在今天的南昌佑民寺(古称钟陵开元寺)大开禅门,最终开创了洪州禅系。
尤其是“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有“禅宗泰斗”之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虚云老和尚,更是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1952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虚云当选为名誉会长。当年,虚云率领两个弟子登上永修云居山结茅而居,历时7年至1959年,云居山真如禅寺修复竣工。1959年10月13日,虚云长老于云居山圆寂。
根据中台禅寺的法师介绍:该寺庙的创始人、现任主持惟觉老和尚,30岁时于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师从靈源长老,靈源则是承法于虚云。因此,惟觉为虚云老和尚的再传弟子。
当我们这些来自江西的游客,听到这座寺庙的法师,向游人们介绍禅宗祖师马祖道一、虚云老和尚,介绍“走江湖”一词的来历(指盛唐时期江西、湖南禅宗弟子互串师门辗转求法的盛况),更加加深了对于赣台一家血脉情深的理解。中台禅寺,将我们的禅宗文化在宝岛台湾进一步发扬光大。
如此恢宏的建筑,设计者是谁呢?
寺庙的法师告诉我们:原来正是著名建筑设计师,世界第二高楼(2010年被阿联酋迪拜塔超过第一)台北101大楼的设计者李祖原。李祖原是惟觉大和尚的俗家弟子。
中台禅寺占地30余公顷,于1992年开始筹建规划,由1994年至2000年开始重新规划改建,惟觉老和尚与名建筑师李祖原居士对于中台禅寺的建筑内涵融合了中西工法,运用“直了成佛”的顿悟法门、“因次第尽”的渐修精神,还有古代丛林的风格,将艺术、学术、宗教和文化融为一体,却不失禅宗的风格,令人为之赞叹。
李祖原在中台禅寺建筑设计上,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以佛法理念为根本,融合艺术、文化和其他宗教建筑艺术,呈现出新时代宗教建筑特质,广受肯定和瞩目,于落成翌年一举夺得“第23届台湾建筑奖”、“第20届国际灯光设计卓越奖”等殊荣。
中台禅寺规模庞大,外观融中西科技,寺顶高耸壮观,让人赞叹,整个建筑乍看下彷佛金字塔形态,实为佛教建筑一大巨作。
根据法师介绍:中台禅寺的信众里,不乏许多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运用自己所学,为禅寺的修建贡献智力。
比如禅寺的铜门,高12米,一扇门就重达5.5吨,在门上共1250个门钉,运用了滚珠的科学原理,不需电力驱动,由一人力量就可以开门、关门。大殿里如四大天王等一些雕塑,动辄十余米,重达100多吨,令人为之震撼。
通过预约,游客还可以进入禅寺的地藏殿、万佛殿,观瞻以巴西白玉雕刻成大愿地藏王菩萨,以喷砂电脑科技所浮雕完成的《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经》。
台湾处于地震带上,又时常受海洋风暴侵袭,中台禅寺的建筑,在防风、抗震方面可谓汇聚了诸多科技智慧。
进入万佛殿,一面高三十公尺,宽十六公尺半的大帷幕玻璃,由德国专业厂商设计、承制的大帷幕抗拉结构玻璃,是一种无梁柱、无背档的无框架式设计。整面的大帷幕玻璃就如同网球拍受力原理,由帷幕中的钢索结构支撑,遇到外力作用时,可产生一定震弧,可承受二十吨的拉力作用,安全系数极高。
禅寺的建筑群之间也是采用环环相扣原理,中间设有如同“海绵带”的半米宽缓冲带,可以抗10级地震。
正是运用了诸多建筑科技,使得这座禅寺近年来虽然经历了多次大地震、大风暴,建筑主体结构却未受到任何损伤,堪称建筑奇迹。
文/邓旭敏
台湾,这个被称作宝岛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曾经的阿里山,曾经的日月潭,都令人神往。但是,曾几何时,却只能在海的另一边,远远相望。雾气朦胧,朝着地图上标注的方向,仿佛看了被当地人戏称为“红番薯”的地方。
在这一天,背上行囊,我们开始了旅程。在台湾,在路上……
坐着开往厦门的火车,来到了这座凤凰花开的城市。在海的对面,台湾金门与厦门两两相望。小时候有过坐轮船的经验,只记得脚还没站稳就吐得一塌糊涂。这次,虽然心里也很不放心,但还是比较相信长大后的体质。
对于生活在内陆的我们来说,看见大海是一件很兴奋的事,船顶露天的位置自然是受热捧的。阳光钻进起伏不定的海水里,编织出七彩的光芒,化作浪花拍打着船头。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可恨的是没有杰克在船头说着“you jump,I jump”。
船行驶得似乎并不快,颠簸了1个多小时,才缓缓靠近金门。一行中的两名女性,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如愿以偿”地吐了一地。双脚还在发软,就在半梦半醒中提着行李下了船。
耳边的普通话还是那么熟悉,只是多了一些些“奶气”。身在另一片土地,却没有应该有的陌生。记得在香港,满耳充斥的白话,或多或少都会让人觉得有些疏远。在这里,从孩童到老人,似乎更喜欢普通话的发音。熟悉的语言,仿佛所到之处,就是身边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沿海城市。
金门位于九龙江口外,与厦门湾口遥望。其原归福建管辖,自古与厦门合称“金厦”,现在属台湾金门县管辖。金门的行程是匆忙的,几乎没有看清楚她的模样。倒是在回家以后,偶然看到一部在金门拍摄的低成本电影《夏日精灵》,才忽然觉得,原来金门是一个如此温馨和浪漫的“渔村”。这里保佑平安的风狮爷却也如此可爱。
在金门,记忆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这里的菜刀和猪脚糖。不知道金门人说的是不是真的,金门菜刀都是用1958年炮战所遗留的炮弹所制。相隔52年,且不说炮弹是否用之殆尽,但的确是难以忘却的历史。硝烟弥漫的日子早已逝去,“阿兵哥”们也相继离开了这座小岛,取而代之的是每年前来服兵役的“孩子们”。 两岸硝烟远去,或许有一天,金门真的架起了一座桥,代替了当年的大炮,连接金厦两岸。
如果没有金门航空站上飘扬的旗帜,我甚至忘却了身处台湾。机身上喷涂的“CHINA AIR”,差点让人产生了错觉。
挥别金门,飞往高雄。
天空,蓝得没有了一丝浮云;海水,辽阔得看不见边际;路面,干净得忘记了尘嚣;水果,甜得舍不得停口。这就是高雄,这就是台湾。
坐上旅游大巴,看着沿途碧蓝的海面,都恨不得司机师傅可以路边停车。纵使不会游泳,也希望能在海水里站一会。出于安全考虑,司机师傅和可爱的导游都拒绝了我们的要求。其实说起可爱,倒不是导游长得娇小玲珑,而是这位本土男导游胖得让人觉得可爱。当然,导游对大陆的了解,希望两岸有一天可以更融洽的愿望,更加让人喜欢。
台湾岛位于欧亚大陆上和太平洋之间,是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岛屿。地图上的模样,让台湾本土人取了个可爱的外号,叫“番薯”。这个被大海包围的“番薯”,也自然尽享了大自然赋予的灵气。不过,这里的天气也有些坏脾气 。
车行一路,抵达高雄垦丁森林公园。看着碧蓝的大海,激动地冲了出去,却被倾盆大雨浇了回来。湿淋着全身,有些气愤这个位于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交界处的恒春半岛的不好客。两三分钟,阳光重新普照着这个小岛,海水甚至卷起了彩虹。游人们忙着跑向观景点,拍照、留念。这儿的天气却也乐得与游人们开玩笑,时停时下的雨,作弄着每一个人。或许这儿的海、这儿的礁石、这儿的一切都寂寞得太久。
看着孩子般性情的天气,我们也就干脆陪着疯一回。海风夹杂着雨水,拍打在身上,我们甚至也懒得去躲避。或许,没有了这场雨,这一切就变得没有这么热闹了。咸咸的海水,或许是腻味了自己的味道,也渴望这雨化作糖,让她也变得甜一些。不知道这里的海水,梦想的是不是脆莲雾的味道?
台湾地跨北回归线,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具有高温、强风、多雨的特点。短短的几天,也的确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雨伞总是随身带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就会下起雨来。
不过似乎台湾人已经习惯,或者喜欢这种天气。尽管在大雨的天气,也能看到穿着雨衣,在海边垂钓的人们。海浪冲击着身后的礁石,垂钓的人儿却泰然自若。
台湾岛上的百样生活
或许是挑选线路的原因,除了台北,我们似乎没有看到繁华匆忙的景象。缓慢的节奏,散发着浓郁的闽南人生活特色。
夜幕降临,沿路槟榔小店闪着彩色的霓虹灯。工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嚼着槟榔,坐在路边看着车来车往。即使是牙齿全都变黄,槟榔也是他们如何也戒不掉的瘾。
来到台湾,自然也少不了提起槟榔西施。作为台湾的一种特有职业,其最早只是源于槟榔行业的竞争。台湾槟榔的种植面积高达4.4万公顷,年产量高达13万吨,已有超过稻米与甘蔗,成为台湾第一大农产品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槟榔摊贩年收入高达50万。为了能够争夺客源,槟榔摊贩则想到聘请身材火辣,穿着暴露的槟榔妹来吸引顾客。
台湾人是爱生活的。即使是破旧的木屋前,也能看到怒放的花儿。喜欢这种随处都能看见大自然生命的感觉。垂着绿色植物的篱笆墙下,打扮精致的老太太歇着脚;教堂旁的小巷口,老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忍不住想象,若有一天自己老去,是否也能这样,靠在花香弥漫的墙边,看着人来人往。
傍晚时分,身后响起小时候熟悉的音乐。一辆黄色的小货车缓慢地在街道上行驶,人们纷纷提着垃圾袋从家中走了出来。小货车车厢后,身穿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接过垃圾袋,放置在车厢里。
台湾是一个爱干净的地方。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看不到一个垃圾桶。日常垃圾都存放在室内,每天固定的时间,垃圾车就会“走家串巷”,收集着生活废弃品。这也让我想起了童年。在那个还被叫做清江的小镇上,绿皮的垃圾车也是这样响着类似的音乐。儿时的我也经常在大人们的叮嘱下,提着垃圾袋站在门口等着垃圾车的到来。
此刻,却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小岛。
台北101大厦,楼高508米,地上101层,地下5层。从1楼到89楼,只需要37秒的时间;中台禅寺,台湾最富盛名的寺庙。犹如高楼大厦,屹立山间。现代化的电梯,德国的施工技术,中西方结合的设计,让人惊叹。除了内堂里的佛放,和行走的僧人们,似乎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庙宇。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台湾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个足够现代化的土地上,最缺乏的就是历史的沉淀。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台湾人一直保留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
在台湾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当地居民筹钱搭建的庙宇。最中国化的建筑,穿插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里,却感觉不到突兀;在台湾的公交车上,没有看到为了争夺座位而蜂拥而上的景象。最多听到的,却也是学生们礼貌地说着“不好意思,借过一下”;在台湾的书店里,宣扬国学的书籍并不少见。当我们已经渐渐忘记传统文化,甚至连汉字都要写不好的时候,在这里还坚持着国学的传承。
即便再发达的地方,总也不能忘却最根本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台湾像情人舍不得再见
在台湾,在路上。走一路,看一路。
阿里山,没有看到美如水的姑娘,却喝到了山民们亲手泡制的高山茶;
日月潭,少了些课本上让人浮想联翩的景色,却看到了在这里卖了一辈子茶蛋的老阿嬷。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时,遇到了台风带来的曲折。没有办法到金门,再坐船返回厦门。台北桃园机场里的等候过后,飞回了厦门。更改过后的行程,让我们没有机会在海的对岸再看一看行走过的台湾。
这是一个充满着浪漫的旅程,我们艳遇了最美好的情人,她的名字叫台湾。如果要分别,我们希望不会太久。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遇。那时候,她不再只是邂逅过后不得不离去的情人。她会来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执手相望,相伴永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