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印象

当前位置: 首页>台湾印象

台湾文化产业印象

发布日期:2013-07-04
点击:0

台湾文化产业印象

时间:2007-12-14 10:05   来源:中国文化报文化传播网

前不久,在文化部港澳台司和文化产业司的组织安排下,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联合运作,记者作为大陆文化行政人员与文化创意产业访问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2007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趋势论坛”,并参观考察了部分台湾文化产业项目。此行不仅使记者对台湾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也对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期盼早日统一的愿望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目击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大楼举行的“首届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设有约260个展位,有近百家厂商参展。整个展区分为“国际品牌区”“生活美学区”“地方特色区”三个部分,其中“国际品牌区”囊括了台湾近年来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生活美学区”主要以台湾本地具有潜力的企业或个人工作室的产品为主;“地方特色区”则展出了台湾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主要是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陶艺产品。记者发现,不管是在哪个展区,产品都非常精致,经过工业化培训和训练的台湾人具有很强的工艺观念和意识,表现出对细节的重视。

  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在文化产业领域应得到格外的关注,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思想在于创意,一个创意能否成功转化为产品,关键就在于对细节的雕琢。从博览会提供的参展企业资料介绍,可以看到品牌名称、营业项目、营销网络、展出主题、特色等内容,阅后让参观者感到清清楚楚,这里体现的仍然是细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台北故宫这样的文保单位,也以“时尚故宫”为主题在博览会中设展。近年来,台北故宫一直都在通过授权的形式,就文物中的某一文化元素或造型对文物进行产品开发,目前已和多个台湾本地品牌以及意大利、日本等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据了解,台北故宫今年的品牌授权营收估计将达4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亿元)。


  两岸文化产业互补性强

  在台北教育大学举行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趋势论坛”,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两岸学者都表现出进一步加强交流的强烈愿望,一致认为两岸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互补性,大陆的市场空间和资本实力以及政府的主导作用让他们非常羡慕。第二,论坛的“含金量”很高,此次论坛出现了很多让人兴奋的观点和新鲜的思想,比如来自大陆的湖南宏梦卡通集团总裁贺梦凡有关原创动画创意制作与市场开发的演讲、桂林广维文华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申国强有关《印象·刘三姐》的分析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的“如何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报告”等,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总体上说,台湾学者有关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比大陆更深入、细致、扎实,具体表现为:擅于运用数据模型的形式,分析产业现象;注重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研究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生成与发展,这对具有跨学科属性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研究文化产业现象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强调创意概念和范畴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

  台湾东吴大学的刘维公对有关高端美感产品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认为凡是高端美感产品都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不易被模仿、被复制、被取代,因为这类产品大都是原创的且非常精致,其价格和竞争力具有优势。第二,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类产品又可以通过版权转让或授权的形式进行衍生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

  台湾的几位演讲人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产业能否真正确立和成熟起来,关键要建立一个产业链条,即创意——产权化——商品化——企业化,直至形成独有的商业模式。


  台湾文化产业的启示

  虽然行程不到10天,但台湾地方文化产业所呈现的形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台湾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台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经过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为了适应电子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观点,期待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整个台湾的制造业,推进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次,在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非常值得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台湾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所谓“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脉。与此相关的另一特点是,利用文化创意的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加工的基地,比如在考察中所见的南投县大禾竹艺工坊、草鞋墩工艺工坊和水里蛇窖陶艺文化园区,其基本模式都是利用本土化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虽然它们中的个别有政府补贴,但主导者一般都以民间为主。以台北市的台湾故事馆为例,这是一个利用历史古建,通过对台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街区场景的再造而开发的集旅游、休闲和餐饮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消费场所,它以怀旧的主题,实现了产业化的升级改造。由此可见,无论是园区还是基地,其内容建设都离不开创新性的创意设计,否则就是空壳。另外,还需具有“复制的真实”,而非虚假的真实,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更不能忽略细节的营造。这些,正是目前大陆各地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关注和思考之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