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全域“大海绵”,“全生命周期”管控启新程
宿迁网讯 (记者 高云龙)以入围全国首批20家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我市加快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投资67.34亿元,用三年时间重点实施海绵城市项目60项。
“宿迁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扎实,但仍存在城市部分内河个别河段水质较差等问题。”据市海绵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全域“大海绵”,全面消除易涝积水点,城市水环境显著改善,为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奠定坚实基础,塑造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典范样板。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突出“系统化”。我市结合城湖相依的特点,谋划加强骆马湖系统治理,开展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朱海·牛角淹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加雨洪调蓄空间2800万立方米,通过城湖的自然高差补充城市水系,推进全域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系统保护,打造城湖融合的新典范。
加快城湖融合,我市在接续开展骆马湖禁采、骆马湖清“四乱”等工作,有效改善骆马湖水环境基础上,将聚焦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实施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生态修复工程,整理区内域水系、修复生态、整治环境;深化退圩还湖工程,清除9平方公里圈圩养殖面积,恢复自由水面8平方公里;开展骆马湖东岸河湖生态改善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增加蓄水防洪库容。
与此同步,统筹实施黄河故道雨洪调蓄与循环提升等流域层面雨洪调蓄及生态修复项目,利用黄河故道等河道调蓄雨洪资源,改造利用现有洼地,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内部水资源,实现城市内水循环利用与水质净化多目标,减少外调水源,系统化解决防洪压力大、水资源紧缺、城区生态基流不足等问题。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的城市排涝体系是关键一环。根据宿迁平原河网地形及水动力特点,我市将通过老民便河等11条水系的自然连通,形成城区一体化河湖调蓄空间,健全“蓄排平衡、流域联动”的治涝体系,系统提升城区内涝防治标准,打造平原治涝的新样板。
治理城市内涝,我市还注重增强城市“吸”水能力,在城区绿地率居全省前列的基础上,计划新增月堤湖湿地公园等3处公园绿地、通湖大道绿地等6处成片绿地,整体削减降雨径流,缓解城区下游外排压力。同时,畅通西民便河等外排通道,与中运河、黄河故道联动。
“海绵”吸饱了水,如何畅通排入河湖等调蓄空间?宿迁的做法是,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统揽,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管渠系统,主要借助“一网管全城”的智慧城市平台,融入海绵城市监测信息化体系,提升排水设施科学化管控水平,精准排查现状短板,统筹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改造不达标雨水管道75公里,高标准新建雨污水管道150公里,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此外,我市已部署实施西楚大道海绵设施建设及生态修复工程、宿豫区城市道路海绵设施与生态修复工程等,以进一步发挥道路边沟排水功能作用,并结合城区广泛分布的街头绿地,积极探索“管网-绿地-沟渠-河道”协同共济的排水体系,打造灰绿结合的新方案。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立足“全域”,助力完整社区海绵建设,拓展城市更新的新视角。今后三年,我市将融合海绵要素,扎实推进“庭院开放”“没有围墙城市”建设,提升22个社区公共绿地空间,构建“小区绿地-社区绿地-公园绿地”一体融合的无边界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跨地块自然调控。
为此,市各功能区都将落实一批新开发地块源头减排项目,并精心打造一批街头绿地及口袋公园。仅宿迁经开区,到2023年12月,就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13个新建居住社区以及宿迁市第一高级中学,并建设古楚公园等12处街头绿地及口袋公园,因地制宜选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旱溪等技术,实现雨水源头减排、面源污染削减,同时为居民增加休憩游玩场所,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立足新起点,启航新征程。我市正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资金保障体系、“一体化、便捷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模式、“立法先行、制度规范、共同缔造”的长效运行制度,将“海绵+”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多领域、多环节,加快海绵城市项目落地见效,打造人民满意的生态宜居新宿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宿迁样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